臺灣傳統上是個農業社會,上世紀80年代后農業衰退,農家開始尋求新的生機,在政府的鼓勵下漸漸轉型往觀光農業發展,經過長時間的努力,已建立起一定的規模與知名度。
臺灣的休閑農業發展,都建立在深度挖掘當地資源、注重生態保護、加大互動體驗的基礎上,對于開發休閑農業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。

“小而精”
不在乎農莊的面積、規模,注重精細管理,精深加工,注重體驗,量少而質優。
臺灣的花露休閑農場規模只有50多畝,卻將花玩到極致,分成了休閑水榭、香草能量花園、雨林餐廳、薰衣草園、綠茵地、城堡旅舍、精油博物館、產品展覽館等,不大的一塊土地,經過隔塊經營,形成內容豐富的休閑場所。更重要的是,每一塊主題園都被融入了文化特色,每一塊都能找出特色,能有駐足點,而且精致。
理念先進
內地的休閑農業,開始從生產向體驗邁進,臺灣的農業已經開始向分享轉變的理念。
即休閑農業經營者與游客分享產品的制作,分享背后的故事,分享做產品的心得,變“顧客是上帝”為“與客人首先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”,倡導“擁有不如享有”的消費理念。
在臺灣,很多農場的營銷沒有停留在賣東西的層面,已經上升到共享的概念,享受生活,才是休閑的理念所倡導的。
重視口碑
在臺灣農莊的建設中有一個理念,他們認為,“口碑”比“品牌”更重要,因此他們寧可將更多的精力,放在保證產品質量上,放在讓顧客滿意上。
臺灣很多農莊選擇免費對游客開放,吸引游客自己到農莊購買最新鮮、成熟度最適宜的農產品,先建立口碑,再進行圈粉。臺灣的生態農莊大多建在偏遠的郊區,吸引游客自己到農莊購買產品,實現產品就地銷售,不僅有利于保證產品的質量,還有一大好處就是農莊可以免掉一大筆銷售費用。
主題鮮明
臺灣農場的主題選擇異常多樣化,比如有專門種植食蟲植物的宜蘭的波的農場,種有豬籠草、捕蠅草、毛毯苔、瓶子草等。
有的農莊一看名字,就知道特色,以香草為主的“熏之園”,以蘭花為主的“賓朗蝴蝶蘭觀光農園”,“花開了農場”則栽植了大量珍貴的樹林與奇花異草。
桃米村曾因為地震重建,注入一系列人文特色,在地震廢墟上建了一個人工湖,在湖邊立起幾個彈簧,托起一只小船,上面立一根桅桿,人站船上,能夠體驗地震的搖晃感覺,并將小船名之為“搖晃的記憶”。
服務體系完善
服務體系包括營銷體系、培訓體系、行業自律體系等,幫助農民轉型。
臺北市農會成立輔導小組,按照“一鄉鎮一休閑農場計劃”,研究臺北市20家市民農園轉為休閑農場的可能性。
臺灣省農業策略聯盟發展協會和臺北市農會聯合開展農業休閑旅游,還與全省100多家休閑農場結盟,推銷優惠休閑游。
農戶在農會的幫助和指導下,自身也成為一名生產專家,經銷專家和市場分析家。注重產品的國際市場銷售,不斷拓寬渠道,如清波蘭園栽培的蝴蝶蘭花,通過與日本和美國的客商提前兩年訂貨。